“弘文....”
萧国健听到这个名字有些熟悉,却一时没想起来。
“就是陈天弘啊!你忘了你推荐给我看的《乡村教师》就是他写的。”
被女儿这么一提醒,再去看电脑屏幕上的那个少年,萧国健终于想起来了。
其实萧国健和陈志德还是认识的,他以前是在金陵大学教书,几年前才调到京都大学的,和陈志德曾经是同事,并且当初关系还不错,至今他还存有陈志德的联系电话,是知道陈天弘的。
“这孩子还会做诗吗?我只记得他写小说写的很不错。”
“爸,弘文当然会写诗词啦。前段时间他在网上给馨儿姐姐写了一首词,写的可好了!此心安处是故乡,真美....”
女儿不忿的反驳,她可是弘文的忠实粉丝,即便面对是自己的老爸,也要维护自己的偶像。
萧国健看到女儿的态度有些好笑,他没有再继续说话,继续看电视屏幕,会不会做诗词等会不就知道了。
而接下来就是一首艺惊四座的词.....
萧国健的女儿听完后丝毫不顾及形象的在饭桌上欢呼,一向稳重的妻子听得也是眼波流转,不住的夸赞这是一首好词,就连他的父母也是频频的点头。
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.....”
萧国健把最后一句词念了一遍又一遍,仔细去品味这首词的背后的韵意。
与家人只看词的字面意思不同,萧国健认为这首词背后还有深意,应该不止单单讲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。
词的上半阙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,到下半阙反而衬出了一个孤高淡泊,脱俗不染凡尘的女性形象。
特别是那句”灯火阑珊”,花灯本来就是绚丽多彩,而女子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。这上下的反差感就有点别样的蕴意了,很有可能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。
文人都孤傲的!
如果真的还有这么一层的蕴意的话,那么这首词的境界就完全不一样了。用词再绚丽,词意再浪漫这都不能说是绝世好词,只有借诗言意,寄诗育人,这样的好诗才能传世。
“好词!好词啊!这个年轻人不简单!很不简单啊!老陈生了一个好儿子啊!不行,这样的好苗子必须要来我们京都大学,我得提前打招呼,别到时候被光华大学给抢走了。”
萧国健夸赞了这首《青玉案·元夕》后,突然想起来陈天弘是一名高三的学生,他是知道陈天弘是不需要高考的,就凭借那次中学生文学比赛的冠军头衔,陈天弘只需要等高考结束填志愿的时候,把自己想去的大学填上就好了。
萧国健本来是想等着过段时间再和陈天弘去接触的,凭借着京都大学的牌子,陈天弘应该会很乐意来他们学校的,毕竟放眼国内也只有同在京都的光华大学能和他们竞争一下。
说实话陈天弘目前在真正的主流文学圈子里,提起他写的那些青春,仙侠小说可能有人还真不知道,但要是提起《乡村教师》那大家都会说,是那个高三的天才学生啊!这就是主流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差异。
只是一部《乡村教师》已经让萧国健关注陈天弘了,现在再加上这首诗词,那么他就不能再等待了。
经过这电视台一报道,光华大学的招生办肯定也会看到,这可是信息时代。以他对老对头的了解,光华大学招生办绝对会提前下手。
想到这里,萧国健有些坐不住了,好的学生哪个大学都想要,要是非常天才的,哪怕是最顶尖的京都大学和光华大学也会争得头破血流的。
“不行,他必须来京都大学,天王老子来也没用,我说的。”
萧国健掏出了手机,开始找寻陈志德电话。
......
这边陈天弘一家人的晚宴已经来到了尾声,他们打算再陪着老人聊会天就回自己家了,不能待太晚,因为明天陈天弘就要开学了,要早早的休息。
手机铃声响起,是老爸陈志德的。
“喂,老陈!我是萧国健啊!”
“我知道是你,老萧,怎么突然想起来给我打电话了,你回金陵了?想找我喝酒?”
陈志德和萧国健以前同在金陵大学教书的时候,就经常在一起喝酒。即便因为萧国健调离京都,两人见面的次数少了,不过对于男人而言,这种曾同为酒友的关系,感情是不会谈的,反而就像白酒一样,沉淀的时间越长,关系反而更为浓厚。
“回来了!想喝酒,没问题啊!明天如何?我做东请你。”
电话那边的萧国健答应的非常爽快,反而把陈志德整的有点晕乎,他刚刚那只是一句打趣的话。
“老萧,你是不是有啥事啊?”
陈志德心里明白过来,萧国健打这个电话肯定有事,不可能专门打个电话就为了单独喊他去喝酒。就是喝酒也不会单就他们两个,应该喊着以前老同事一起。
“呵呵,是有点事。老陈,天弘不是马上就要毕业了吗?你们是怎么打算的,想让他上哪所大学?”
陈志德闻言沉默了些许,要说以前他们两口子对儿子上哪所大学很是上心,而现在最不愁的就是陈天弘上大学的问题。
“老陈,不如让天弘来我们学校怎么样,他不是很喜欢写小说吗,我们京都大学的中文系在国际上都很有名气的,很多作家刚开始都是在我们学校学习深造过的......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