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说人类的一只脚已跨入宇宙时代。
但导弹这一诞生于火药时代的兵器,并没有被种类繁多、层出不穷的电磁武器和激光武器所淘汰,反而还因麦克斯动力系统这一黑科技的出现,而焕发了新生。
p=mv!
这是大到接近光速的高速、小到分子原子的尺度,都要遵循的动量守恒定理。
由此而发展出的武器,也是遵循着动能越高、破坏力越强的规律。
小小一枚子弹,能击穿混凝土墙;小小一块陨石,能砸出百倍于己的陨石坑,其破坏力就来源于超快的速度所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动能。
这也是电磁武器的强大之因,就是用磁场,将弹丸在极短时间内加速到几十马赫,从而赋予可怕至极的动能,足以一炮击穿一座山。
原本嘛,人类的武器发展就应该是火药武器、电磁武器、能量武器...
可是麦克斯动力系统的横空出世,让军工专家们蓦然发现,这还要啥电磁炮呀?
把导弹的战斗部换成坚硬的合金、尾部的发动机换成麦克斯发动机后,不就是电磁炮吗?
而且还不用体积庞大的电磁加速器和动力炉,也不用结构复杂的管线,只需要稍稍的改装一下导弹,就能获得一枚‘弹丸’大、速度快,还能够主动变轨和制导的‘超级电磁’炮。
毕竟电磁炮的弹丸,破坏力就来源于速度,而一旦导弹的速度,追上电磁弹丸,那和电磁炮有啥区别,而且导弹最大的特性就是灵活,甚至在末端都能进行机动,光是这一点就能甩开电磁炮十条大马路,而且导弹因自带发动机,在发射出去后,还能持续的加速、变轨,用来对付远距离、可移动目标,再合适不过了。
而且宇宙非常的空旷,没有星球内那复杂的地表和回波,末端搜索效率更高,相当于空旷的原野和高楼林立的城市,哪个更简单搜寻目标,可谓一目了然。
至于说,为啥不先用电磁再用发动机?
呃...
怎么说呢?
以前还真出现过类似的思路,那就是炮射导弹。
将精准制导技术与坦克炮有机结合,在原来的反应快、火力猛的特性上,增添远距离精准打击能力。
还真被各种吹过,至于为啥后来没人提了呢?
原因很简单,这玩意骗钱可以、实用是拉。
首先,不管是制导系统,还是能装进炮膛的尾喷发动机,那都是极其精密的仪器,非常的娇贵,而炮射时会产生巨大的镗压,对这些仪器的要求极高,而要求高就意味着成本高。
这么说吧,一发炮射导弹相当于三四十发的普通穿甲弹,但因需要空间来安装制导系统,所以威力甚至还低于普通炮弹,而攻击距离也就从两三千米,提升到四五千米,这射程甚至还不如一些迫击炮,就更加没法和重炮相比了。
火箭炮在机动性、射程、威力等方面,更是甩了其十条大马路,将炮射导弹彻底扫入了垃圾堆。
而电磁炮被淘汰也是同样的道理,激光类武器,不管哪一点都甩了电磁炮一百条大马路,但凡能发展出能量武器,谁也不会用电磁武器。
导弹之所以还在被TPC使用,并非其足够先进,而是性价比高。
因而,TPC的新式导弹,战斗部基本都放弃了爆炸物,转而采用坚硬的合金,然后用超快的速度去撞击,用恐怖的动能,将轨道基本固定的陨石给撞个粉碎,顺带还能抵消陨石的动能。
你别说,破坏力,比同体积的爆炸物,高了可不止一星半点,而是十倍、百倍、千倍的增加。
这就是动能的伟力。
一颗直径十公里的小行星,撞上直径一万多公里的地球,能给地表生态环境,造成毁灭性的破坏,靠的就是速度。
而最新式的新麦克斯导弹,可以在宇宙中将导弹加速到十万马赫,然后就关停末端的新麦克斯发动机,靠着惯性前行,直至撞上目标,亦或者中途变轨,追踪目标。
也就是说,新麦克斯导弹,只需要加速和变轨的能源,相当的节省,唯一昂贵的就是新麦克斯发动机,但这也不是事,因为导弹和火箭最大的区别就是导弹不分级,那就搞个分级的好了,于是乎两级火箭设计的新麦克斯导弹横空出世。
加速阶段结束后,箭体分离,上部的战斗部继续前进,下部的动力部则分离,然后派人去回收,检修后继续用。
怎么说呢?
鬼才!
有想法!
反正,千叶诚在听完山崎站长的讲解后,那整个人都惊了。
什么样的脑洞,才能开出这样的想法。
这就像怎么把鸡蛋竖起来,答案是磕一下。
很简单,却需要想到。
反正在听到答案之前,千叶诚还真没想到可以通过抛弃昂贵发动机的方式来降低成本。
而能这么做的原因也很简单,这枚导弹主要任务是对付陨石,而非宇宙大战,自然可以派人悠悠闲闲的去回收发动机了。
当然了,这么贵的导弹,肯定不是对付那些自然漂入内太阳系的普通陨石,而是被宇宙人或宇宙怪兽,扔过来的加速陨石的。
这类陨石的特点是突发性和高速度。
突发性就是突然间改变轨道,没有一点的征兆,待你发现时,人家已经笔直的朝着你撞过来了,而且速度也远超一般的陨石,使用一般导弹的话,即便击毁了,也会因距离太近,而导致大量的碎片变成密集的陨石砸过来,从而给地面造成损失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